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中,劳动教育作为其重要一环,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但现在国内的劳动教育发展现状又是如何呢?怕是差强人意,很多劳动课程依然浮于表面,这种困局该如何打破?
1
认识误区
中国传统文化场域里历来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固有思想,目前,劳动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传统认知上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大多呈现出“有劳无教”“劳、教分离”的情况。
随着教育部风向标的转向,部分学校、教育基地已经出现劳动课程,然而在设置内容上存在一定短板。
某小学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劳动活动,如叠衣服、扫地、擦玻璃、拖地、整理书包等等。
这类劳动活动大多以宽泛的劳动知识、单一的机械训练为主,学生更多是以“打卡式、观光式”的方式参与到劳动课程之中,基本完成即可,不存在相应的评价机制。
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劳动教育基地,某营地以“农户+”模式作为经营亮点,基地方会将孩子带到农户家里去做研学,让孩子体验一天的农村生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类“体验式活动”使得劳动教育浮于表面,并未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实质精神。
无独有偶,与学校劳动教育薄弱状况相类似,现阶段下,学生家庭劳动教育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学生的不同学段制定了不同的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十个“任务群”,其中之一为“烹饪与营养”。
部分家长已提前为孩童购买“儿童厨具”。
点开部分淘宝店铺,部分“儿童厨具”月销甚至已超过4万件。
然而,所谓的“儿童厨具”更倾向为是一种“儿童玩具”,其迷你的款式设计,实用性的短板使其与日常厨具大相径庭,远达不到对孩童的劳动教育之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段目标是基于学生的年龄而设计,并不会在孩子够不到灶台、不能熟悉使用刀铲锅碗的阶段让其学做菜。
现阶段家长对于孩童劳动教育的日常指导、陪伴缺失,教育风向转变下,一套所谓的“儿童厨具”便被用以应付使用。
“儿童厨具”受盲目追捧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传统认知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家长的急功近利之心更是将教育推向商品化。
劳动教育是严肃认真的,而非一场简单的角色扮演,一次成功的商品营销。
2
破立并举
对劳动教育问题现状进行改善,首先需要打破家校对劳动教育的固有狭隘认知,同时将劳动教育完整地融入整体教育教学,这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重心。
学生仅学会整理收纳、煮饭、打扫等劳动活动是否可以视为劳动教育的最终成功?
劳动教育的内涵指向应对传统劳动课所追求的具体劳动技能培养作出怎样的转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安春给出了答案。
劳动教育更重要的内涵应为学生健康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帮助其养成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
这要求家校社协同育人。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教育委员会等组织方式引导家长转变观念,让劳动教育切实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
将劳动教育与时代发展需要相结合,立破并de举,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3
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立足新课标,解决校内劳动课程的具体问题
学校在国家课程落实和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通过发挥学校优势,在校园内架起农业种植平台,体验农业的升级换代,拓展开发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习环境中。
丰富的劳动种植体验让学生们亲近自然,深入了解农业发展,体验农事快乐与辛劳,感悟劳动的意义,探究植物,主动探究学习;让教育的过程更具有真实性,生命力!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奥义是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孩子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