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已经成为全球农业的重要成果,智能种菜机尤为重要。
美国、日报、德国、以色列、荷兰等欧美国已经在农业领域大量发展智慧农业,从而使得本国的农业处于世界前列。
中国的智慧农业正逐步迈入成熟的初级阶段,但未来还需要在商业和产业领域不断地创新与验证。
政策加持的大背景下,中国智慧农业,智能种菜机未来可期!
目前,全球都在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根据国际研究预测,全球智慧农业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90.2亿美元达到2025年接近700亿美元的规模。
早在,2014年我国提出了“智慧农业”这一新概念。
据《中国智慧农业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2017-2021年投资商机研究报告》披露,早在2013年,我国智慧农业的产业规模已达到4000亿元,仅以应用(硬件和网络平台以及服务)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市场就有望在2022年达到184.5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13.8%。
那么,什么是智慧农业?从相关定义上来看,智慧农业就是指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通过大量的传感器感知农业生产中的空气、土壤、水、作物生长状况等各种相关信息,帮助农民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逐渐将农业生产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
通过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设备解放劳动力,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
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智慧农业已经在智能化温室、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沙土栽培系统、工厂化育苗、LED生态种植柜、智能配肥机、智能孵化机、智能养殖场等8个场景上应用。
此外,国家也提出了未来五六年智慧农业发展的愿景,从技术攻关(2019)到产品研发(2020)再到集成应用(2021),引领农业(2022)直到培育产业(2025)。
02 农业物联网仅为3%-5%,问题在哪?
我国的智慧农业已经发展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时间,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仍然存在着人才短缺、设备或软件服务成本较高、传感器精度不准、获取数据难、核心技术缺乏以及可应用的实际环境较少、资金支持力度有限等多种问题。
目前,智慧农业应用中80%以上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包括物联网设备或技术。
皇家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首席讲师马丁博士认为,尽管正在使用物联网设备,但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常见。他表示,估计大约只有5%-10%的农民已经采用了这项技术。
这种不被广泛采用的现象部分归因于供应商和制造商,他们可能相对而言非常擅长推广其产品,但并没有重点明确他们将如何提高农民的盈利能力。
而且在被广泛采用之前,创新技术总是需要可靠的商业价值和时间来证明。
其实,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就是数字获取的本身遭遇困局,毕竟智慧农业的应用需要建立在数据的支持之上。
欧美国家已经在信息化和数据化方面进行了完善、公开。
比如美国:美国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日益完善,大量涉农信息化企业应运而生。这些企业利用政府公开发布的农业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并提供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场生产管理及精细化耕作,提高生产效率。
法国:法国农业信息数据库目前十分完备,涵盖种植、渔业、畜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法国农民足不出户,便能在网上了解基础农业信息行情。
当然,这与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投入分不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智慧农业趋势前瞻与产业链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的统计显示,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同期全国的科研投资强度为1.7%,发达国家一般为3%—5%。
中国农业技术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仅有43%,发达国家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